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卷十、荷花与名人

2013-11-10 09:20| 发布者: 今日宝应网| 查看: 965| 评论: 0

独爱白莲的白居易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李杜文章在,光焰万文长”,盛唐的李白、杜甫,象两颗巨星照耀着中国诗坛。至中唐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名列“大历十才子”之首,与元稹共倡“新乐府运动”,史称“元白”。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祖籍太原,晚年居洛阳香山,人称“白香山”。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他的讽谕诗如《观刈表》、《卖炭翁》等,反映民间疾苦,鞭挞病民弊政,具有强烈的社会感召力。他的感伤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也都是文笔优美,音韵流畅,委婉缠绵,千古流芳。惠洪《冷斋夜话》云:“白乐天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所以他的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脍炙人口,行之久远。他是一个多产的诗人,一生作诗75卷,传世3840首。然而在他大量的诗歌中我发现了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秘密,这就是他曾写了大量的咏花诗,涉及六十多种花木。连以爱花著称的苏东波、陆游、杨万里,咏花品种也没有如此丰富,可见白居易的植物知识更胜一筹。那么在众多的花卉中他最喜爱的是哪一种花呢?我又发现了一个秘密,他最爱的是白莲花。我以为白居易实在是唐代爱花之第一人,而白莲则成了他的“终身伴侣”。

白居易为什么喜爱白莲?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唐代白莲花是一个十分名贵的新品种,当时十分稀少,玄宗与贵妃欣赏宫中太液池千叶白莲也不过“数枝”而已,堪称为稀世之宝。二是唐人咏荷诗白莲多于红莲,这是因为白莲更能体现“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白居易对此种精神尤为欣赏。

白居易爱白莲可谓形影不离,无论他调任何地,总要把白莲带到那里,作为他的知心伙伴,喜怒哀乐尽寄其中。白莲象一根琴弦,随着他那命运的起伏,被弹出抑扬顿挫的不同曲调,表露了诗人触物生情的微妙心绪。他年青时代,因藩镇叛乱曾流离吴越,“衣食不充、冻馁并至,家贫多故,二十七岁方从乡试。”二十九岁举进士。以后时来运转,青云直上,拔萃登科,仕途颇为顺利。三十二岁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他“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元和元年他与元稹写成《策林》75篇,围绕时政提出改革意见。谁知谏言太直,触犯上司,被放任屋县尉,满腹委屈。向下催粮,还要去抽打老百姓,他又于心不忍。在《论和籴状》中云:“臣近为畿尉,曾领和籴词;亲自鞭挞,所不能睹。”他又发现上司京兆府前后几任府尹郑云逵、韦武、董叔经辈尽是出名的横征暴敛的赃官,官府只不过是个欺压百姓的泥潭。这时他写下了著名的《京兆府新栽莲》:

“污沟贮浊水,水上叶田田。我来一长叹,知是东溪莲。

下有青污泥,馨香无复全。上有红尘扑,颜色不得鲜。

物性犹如此,人事亦宜然。托根非其所,不如遭弃捐。

昔在溪中日,花叶媚清莲。今年不得地,憔悴府门前。”

他把封建官府看成污泥浊水,把贪官污史看作尘土飞扬,把自已比为白莲,在这种环境里洁身自好保其清白又谈何容易,卓尔不群的大诗人满怀愤慨之情,不禁发出了发人深思的长叹。

其后他调任翰林学士和左拾遗。唐宪宗元和十年他四十四岁,藩镇吴元济勾结宦官,剌杀宰相武元衡。主持正义的白居易又上疏坚请捕剌客,为此惹怒执政,斥他不识时务,又将他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他再次受挫,狠下决心“世事从今口不言”,政治上趋于消极。在江州遇一沦落江湖的长安妓女,他又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有句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今九江市长江边有琵琶亭和白乐天汉白玉雕象一座。元和十一年(316)白居易为排闷遣忧,登庐山游览,当时已是暮春四月,山中竟见桃花盛开,他写了著名的《大林寺桃花》一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元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数株桃花,一条小径,竟尊为“白司马花径”,今建为花径公园,曲径通幽,繁花似锦,内有花径亭,伞形,古式古香。亭中有一石,上镌“花径”二字,笔力苍劲,此石为1927年从地下挖出,考为白居易手迹。

白居易不但爱花,而且体察花的特性,精于养花之道,是一名出色的园艺师。他在任江州司马期间,于庐山建一草堂别墅,他在《草堂记》中写道:“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植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这方池是酷爱白莲的白居易借山上水潭加工开凿而成。这种水景庭园的布置设计,既富野趣,又融合了诗人癖好,大有隐者之风。但一千余米高的山腰方池中的白莲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他是从庐山东林寺移植的。其《东林寺白莲》云: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我惭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

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

欲收一颗子,寄回长安城。但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品格清奇,可惜世人不赏。白居易才华出众,人格清高,却屡遭贬谪。他不平,为白莲,也为自己,更为天下怀才不遇的人。

元和十五年夏,几经折腾的白居易又被调回京城长安,深知官场只不过是个争权夺利之地,而绝非重用人才之所,他见朝廷政局依然混乱,为了避免卷入朋党之争,主动求调外任,先后出任忠州、杭州、苏州剌史。在做地方官时“心中为念农桑事,耳里如闻饥冻声。”他已看破了纷扰的官场,尽自己的力量为人民做些好事。

在杭州任职期间,一年白露,他见西湖荷花凋残,不禁感慨系之。对于枯荷,人们是各有见地的,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发出了悲秋的感叹。也有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自有另一种乐趣。还有人说“当时个迭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似在讥笑人为财死的观念。而白居易想到了什么呢?他的《衰荷》诗写道:“白露凋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他赞美枯荷传递出一种不屈的力、新生的希望和荒寒萧条的意境美。

宝历年间他又任苏州刺史,在苏州他写了《荷珠赋》,已有超然出世,寄情于大自然之中的闲适之情:“净绿田田,神龟之巢处斯在;虚明皎皎,灵鹊之衔来岂殊。可止则止,必荷之中央;在圆而圆,得水之本性。宿雨霁而犹在,晓露明而正鲜,熠熠有光,映空水而焕若;累累无数,遍池塘而炯然。宛转而鱼目迥视,冲融而蚌胎未坚。因沾濡而小大,随散合以亏全。明玑而夜月争光,丹粟而晨霞散入。若转于掌乃是江妃之珠,如凝于盘遂成鲛人之泣。”

三年以后白居易又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调回洛阳。晚年独善其身,崇尚佛教,不问政事。只有白莲他不能离弃,特意将苏州白莲携归洛阳。他为官清廉,携此物随任北上,自有自勉之意。其《种白莲》诗云:“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万里携归尔知否?红蕉朱槿不得来。”可见百花之中他最爱白莲。由于他精诚所至,白莲终于在洛阳生根开花,花开以后,他十分兴奋地泛舟池上,作《白莲池泛舟》一首:“自种新花照水开,红窗小船信风回。谁教一片江南兴,逐我殷勤万里来。”他还在池畔筑一琴亭,《池上篇·序》云:“每当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青石,举陈酒,援古琴,弹奏秋思。”他面对着终身为伴的白莲花,想得很多,也想得很远,又作长诗《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滨。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

谁移尔至此,姑苏白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氛氲。

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孳生胡子孙。

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由白莲花的遭际,联想到“安史之乱”时沦落异族的遗民子孙,表明他晚年虽以闲适自居,但在内心深处还时时想着百姓的疾苦,这实在是难能可贵。

    白莲,这出污泥而不染的花朵,令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爱民的伟大诗人的心灵。

借荷寄爱的李商隐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中国古代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戏剧有《花为媒》,六朝有采莲女折荷赠情郎的习俗。在古典诗歌中写以芳草赠人的很多,源头可直追《诗经》、《楚辞》。如:《诗·郑风·溱洧》: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玄笺:“赠女以芍药,结恩情也。”屈原《九歌·湘君》云:“采芳洲兮杜若,得以遗兮下女。”“杜若”是一种野花,“遗”者送也,“下女”即侍女。汉代《古诗十九首》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超赞

关注

我顶

无聊

路过

最新评论

今日宝应网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261号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