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卷八、莲花与儒教

2013-11-10 09:22| 发布者: 今日宝应网| 查看: 1688| 评论: 0

孔子《诗经》早咏荷

中国是荷的原产地,荷花是中国先人最早的审美对象之一。中华民族对于荷花的欣赏历史极为久远,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以后就知道观赏荷花了。原始社会为我们留下了诸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黄帝战蚩尤”等丰富的神话传说。自夏禹实行王位世袭制(废除了禅让制)以后,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成为文明史的开端。夏商周三朝,夏朝世系得到了证实,但历史缺乏出土文物的佐证。殷墟小屯村甲骨文的发现,商史已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至周代才有文学作品的产生。特别是春秋时期的《诗经》、《楚辞》和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创作上获得了空前的丰收与繁荣,并以它的博大精深和辉煌灿烂照耀着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意义。孔子的思想统治了两千多年的整个封建时代。现在世界许多国家办起了“孔子学院”,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机构。而对于荷花的赞美与欣赏,早在孔子编纂的《诗经》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也证明着中国荷文化的源远流长。

《诗经·陈风·泽陂》云:“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彼泽之陂,有蒲与。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现在我把它翻译如下:

“在那池塘水边上,有蒲草呀又有荷。忽见一个美人儿,心里想她没奈何。躺在床上睡不着,涕儿泪儿流成河。

“在那池塘水边上,有蒲草呀又有莲。想到那个美人儿,个儿高高秀发卷。躺在床上无聊赖,心中愁闷思缠绵。

“在那池塘水边上,蒲草青青荷花开。忘不了那美人儿,身材苗条脸蛋圆。躺在床上想得慌,翻来覆去伏枕眠。”

这是关于荷的最早记述,对莲花,怀情人,真是朝思暮想,凄切委婉,如泣如诉,写得如此坦诚和直率,没有后世的虚伪和矫饰,这当是中国历史上将荷花与爱情联系在一起的第一诗篇。

此外《诗经》中还有一首提到了荷花,也是一首情歌,即《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扶苏”指桑树,“隰”指湖泊,“荷华”即荷花,“子都”、“子充”当都是春秋郑国的美男子。这是女子和情郎约会时打情骂俏的诗歌,生动活泼。可译为:

“山上有茂盛的桑树,水里有漂亮的荷花。

 我没有看见子都,却遇上了你这个动手动脚的小狂徒。

 山上有高大的松树,水里有矫健的游龙。

 我没有看见子充,却遇上了你这个甜言蜜语的小冤家。”

孔子创建了儒教,但这些爱情民歌写得开放直率,说明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并非始于孔孟,相反,他们并不反对“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的《论语》教育人们如何做人,对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满头脑封建礼教的孔老夫子,编纂《诗经》竟为后人大量保存下了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乡情野俗,实在是持了客观公正的态度,难能可贵,功在千古。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加强,实始于宋代程朱理学之后,到了明清,更是大树贞节牌坊,而婚姻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青人已经没有了爱情的自由,可以说明清时期是对妇女压迫最沉重的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这对保留我国早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屈原《离骚》颂荷多

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

    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

——郭沫若:湖南汨罗屈子祠联

孔子之后,出现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宏富且有极高艺术造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西方人称他为“东方诗的国度的王”。屈原的《离骚》、《九歌》等楚辞作品,以加长的篇幅,激越的感情,深厚的历史内容,瑰丽奇伟的艺术风格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在我国文学史上永远闪耀着灿烂夺目的光辉。他在《离骚》中曾对高洁的荷花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文:“载剪菱叶与荷叶来作衣服,聚集荷花来做裙裾,人们不理解我(的爱国忧民之心)也就算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的纯洁芬芳。”

诗中不仅歌咏了荷花,也提到其他的香草,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等,他以 “美人”比喻楚王,以“香草”比君子,所以后人称《离骚》为“美人香草之辞”。

他在《九歌·少司命》中再次提到“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以高洁的荷花来作衣裳,既带有楚地民间神话的质朴和自然的色彩,更表现了诗人志行的高洁。后人把“荷衣”指隐士之服,如南朝陈江总《游栖霞寺》云:“荷衣步林泉,麦气凉昏晓。”北周宇文毓《贻居士》云:“香动秋兰佩,风飘莲叶衣。”

又如“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他要在荷花包围的水中央建一房屋隐居其中。还有如“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等多处都提到荷花。

南朝宋傅亮《芙蓉赋》云:“咏三闾之披服,美兰佩而荷裳。”官为楚国三闾大夫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提出“对外联齐抗秦,对内举贤授能,明法度而强国家”的政治主张,昏庸的楚怀王却听信群小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汉北。腐朽的贵族集团把持了朝政,使楚国终于灭亡。被放逐的屈原悲愤地投汨罗江自尽。但他那进步的理念,高尚的品格,坚毅的操守,对邪恶的憎恶,以及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正如高洁的荷花永放光彩。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人民把屈原投江的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世世代代纪念他。荷花也就因屈原的推崇而更为人民所喜爱。鲁迅先生曾有《无题》二首,歌颂屈原象荷花一样的高洁品格:“一枝清采妥湘灵,九畹贞风慰独醒。无奈终输萧艾密,却成迁客播芳馨。 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战袍。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至西晋有了专题的咏荷诗,如陆云有《芙蓉》诗云:“绿房含青实,金条悬白璆。俯仰随风倾,炜煜照清流。”张华《荷诗》云:“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皆颇为写实。到南北朝时,沈约、萧纲、江洪、吴均、刘缓等人皆有咏荷诗。宋诗人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世说新语》载:“颜延之尝问鲍照,己诗与谢灵运优劣?鲍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雕绘满眼。”鲍照写了一篇《芙蓉赋》,借赋芙蓉而慨叹日月流逝,功名无成的苦闷。他赞美荷花是“其为芳也绸缪,其为媚也奔发。对粉则色殊,比兰则香越。冠五华之仙草,超四照于灵木。”谢、颜二人出身世族,官居高位;而鲍照出身寒素,自不可同日而语。隋唐以后咏荷诗则非常普遍了。唐代陆龟蒙曾有咏荷诗感叹说:“闲吟鲍照赋,更起屈平愁。莫引西风动,红衣不耐秋。”

周敦颐与《爱莲说》

评古今颂荷文章,当推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为第一,现代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为第二。一古一今,一文言一白话,一写其精神,一状其情貌,可谓各有千秋、皆臻化境,广为流传,无人不晓。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州县地方官,为人刚直,为官清廉,颇有政绩。生于濂溪,性爱荷花。晚年居住江西省星子县庐山莲花峰下,筑濂溪书院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卒后谥元公。他是宋代“程朱理学”的先躯,是对宋明哲学影响较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濂洛学派的开创者。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皆出其门下,后来朱熹在庐山讲学曾为他修建祠堂。其著作有《太极图说》250卷,《通书》40篇等。他采用道家学说,以太极为理,阴阳五行为气,相生相克,运行万物,创立“由天及人”的哲学体系,对宋、明理学影响甚大。

濂溪先生是理学家,不是文学家,所以他的诗词不多见。然而却有一篇一百二十字的短文《爱莲说》脍炙人口,传诵古今,足以使他名垂青史千古留芳。这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托物寓意,文笔洁净优美,通过陶渊明偏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而自己独爱莲的对比,歌颂了“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批评了追求升官发财富贵利达的世俗风尚。这种不愿与世浮沉的洁身自好的情操,虽然出自于士大夫的孤芳自赏,但在浑浊的封建社会里还是难能可贵的,即在今天廉政建设中也不无现实意义。《爱莲说》全文如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据清邓显鹤《周子年谱》载,本文为周敦颐47岁时(1063)在江西虔州任通判时所撰。这里的荷花已是超脱世俗利欲、不趋炎附势的清君子。此文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虽惜墨如金,简要直切;却详略得当,并无表意不足之感。在章法结构上,随着感情的变化而起伏多姿,开合有致。在艺术手法上,描写、议论共用,对比、拟人并举,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周敦颐有感于晋唐以来真隐者少、有德者鲜、而趋富贵者独多的社会现实,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独有莲花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像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所以他崇尚莲为“花中君子”。菊和莲虽然都不满污浊的现实,但前者是出世的隐士,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不能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后者则遵从孔孟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入世为官,并力争做一个爱国为民的好官,敢于面对现实,同时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保持自身的廉洁,因此莲比菊显得更为可贵。作者以牡丹为反衬,以菊花为陪衬,突出了莲花美丽的外形,芬芬的气质,高洁的品德,正派的作风,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同时,通过对牡丹的鄙弃,表现出对趋炎附势小人的不满,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与美学情操。由于他的品评,荷花博得了“花中君子”的美誉,他本人被后人奉为“六月花神”。

濂溪先生是这样想、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湘赣川粤等地做过30多年的地方官。史传他为官正直,不媚权贵,不畏酷吏,明断狱案,“以洗冤泽物而为已任”,为了主持公道,他甚至不惜丢掉乌纱帽。据《宋史》记载:“有囚犯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治死刑。逵,酷悍吏也,众皆莫敢争,唯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欲弃官而去,怒曰:‘如此尚可为官乎!不当杀而杀之,杀人以媚上,吾决不为也!’逵悟,囚得免。”因此,使“富家大姓,酷吏恶少,惴惴焉”,对他既痛恨又害怕。然而老百姓对他则倍加称赞:“周青天,老吏不如也。”北宋大诗人黄庭坚称赞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一个封建士大夫力求“出淤泥而不染”,本来就难能可贵,而他又把这种美学理想大胆生动地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给后世为官者上了一堂廉政教育课,这就更令人钦敬了。

《爱莲说》之所以有千古不朽的生命力,是以荷德比人品,关键在于“出淤泥而不染”的中心思想。其实荷花的象征意义在他之前早为人们称颂,如战国时的屈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即表示志行高洁,不与奸臣同流合污。廉洁清高的白居易大量的白莲诗直接把官府称为“污泥”,把贪官视为“灰尘”。周敦颐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更加直接明地提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居然一锤定音,响彻古今,这就给荷花戴上了至高无上的桂冠,立意是很高的。

这句话千百年来教育着无数志士仁人步入仕途以后,能洁身自好做个清官。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说过:“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何患天下不太平。”明代海瑞身任奉天巡抚等要职,廉洁节约,力主严惩贪污。清代两袖清风的林则徐提倡为官不可有贪欲,其联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在现代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为我们树立了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据绍兴发现的《周氏家谱》,鲁迅(本名周树人)、周恩来皆为周敦颐的后代,其高风亮节一脉相传,令人惊叹不已。

濂溪先生于嘉佑六年筑濂溪书院于庐山山麓,有爱莲堂,堂前有爱莲池,他晚年定居于此。后朱熹为建濂溪祠。爱莲池边有爱莲亭,亭中旧有一碑,上刻《爱莲说》。另有“濂溪先生像赞”。每年夏日荷花盛开,清香扑鼻,令人们想起濂溪先生的高风亮节,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爱莲池为清代南康府十二景之一。清代曹星湖有《爱莲池夏凉》诗云:

漫说西湖十里香,前贤手泽此流芳。

已喜名山多爽气,徒知君子有清风。

友松亭上瑶琴静,入曲南薰解阜长。

光风霁月人千古,碧叶红花水一方。

欧阳修“击鼓催花”

在扬州有一个“击鼓催花”的故事:传说北宋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到扬州任太守,于蜀岗筑一厅堂,遥望江南,与镇江诸山相平,便名“平山堂”。他常于此招集文人墨客舞文弄墨,吟诗作对。某年夏日邀众文士到平山堂乘凉赏月,以荷塘出产作为下酒小菜。有花香藕片,清甜脆嫩,胜似雪梨。红绿菱角,剥壳品味,胜于板栗。还有新摘莲蓬,剥出莲子来更是柔软清甜。酒至半酣,众人诗兴大发,欧阳修命家人从堂前缸荷中折来一支未开的荷花朵儿,又命一人击鼓,文士们传递荷花,鼓声一停,花在谁的手上,谁便要吟诗一首。当晚得诗数十首,汇编成集以为雅事。直至明月西斜,众人才戴月而归。后来人们便称这游戏叫“击鼓催花”。(在今天学校小学生游戏中荷花变成了手帕,吟诗一首改成了唱歌一首。)至如今平山堂尚有一匾,大字书曰:“坐花载月”,小字跋曰:“平山堂为江南名胜,宋庆历中欧阳永叔守扬州时筑堂于蜀岗,因此得名。岁已偶游江都登此堂凭栏远眺,江南诸山齐在眼底,月挂树巅,花迎四座,洵登临之大观也。因取欧阳公遗人持荷行酒载月故事,书写此匾。”此外还有一匾,书“风流宛在”四个大字,“流”字上面少一点,“在”字土旁加了一点,导游解释说:“欧阳太守要官员们风流少一点,实在多一点。”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少时有和尚为其相面云:“耳白于面,名满天下;唇不著齿,无事得谤。”后来他说“其言颇验”。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被贬夷陵。庆历中又任谏官,支持范仲淹改良主张,又被诬贬滁州。后官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成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奉诏编《新唐书》,其诗词散文俱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以致用,是北宋新文化革新运动的领袖。他曾著《本论》三篇,大力宣传儒家思想,卫儒辟佛。后因屡受打击,反而看破红尘,与庐山圆通寺祖印禅师交游甚密。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更有超然物外之志,日与沙门游。熙宁五年逝世,年66岁,谥“文忠”。

欧阳修甚爱荷花,写过不少咏荷诗词,如其著名的《渔家傲》云:“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此词把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活泼调皮的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不禁令人联想到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皆写醉游荷花荡,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大儒欧阳修还喜欢通过荷花来描写爱情,把痴情男女写得委婉动人。试举两例,如一首写并蒂莲的《渔家傲》:“为爱莲房都一柄,双苞双蕊双红影。雨势断来风色定。秋水静,仙郎彩女临鸾镜。妾有花容君不省,花无恩爱犹相并。花却有情人薄。心耿耿,因花又染相思病。”

又如一首写情人相思的《蝶恋花》:“水浸秋天风皱浪。缥缈仙舟,只似秋江上。和露采莲愁一饷,看花却是啼妆样。

 折得莲茎丝未放。莲断丝牵,特地成惆怅。归棹莫愁花荡漾,江头有个人相望。”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又和李白的《折荷有赠》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纲写作《莲花赋》

在佛教未输入中国之前,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荷花是爱与美的象征。如《诗经》与乐府民歌都借荷花传达爱情,战国时屈原则以荷花寄托高尚正直的人格,后来人们又把荷花比为美女西施和洛神。至东汉印度佛教传入,又赋荷花以神圣洁净的新意,丰富了荷花的精神美。北宋宰相李纲有《莲花赋》,融合了这种中印合璧的美感。全文如下:

“释家(佛教)以莲花喻性,盖以其植根污泥而能不染,发生清净,殊妙香色,非其他草木之花可比,故以为喻。宋之问、欧阳修皆曾赋之,清香富丽,然未尝及此。余暇日访罗畴长老,见其园池莲花盛开,因感而为赋。

伟哉造物之播气也,天地氤氲,阴阳荡摩,植物得之,发为奇葩。葩之甚奇,莫如莲花,擢修干于波澜,结芳根于泥沙。气馥芝兰,彩艳云霞,相草木之芳菲,孰色香之可加。绿水如镜,红裳影斜,乍疑西子临溪浣纱;菡萏初开,朱颜半酡,又如南威夜饮朝歌;亭亭烟外,凝立委佗,又如洛神罗袜凌波;天风徐来,妙响相磨,又如湘妃瑟鼓云和;娇媚无力,摇摇纤柯,又如戚姬楚舞婆娑;风雨摧残,飘零红多,又如蔡女荡舟抵舸。尔乃藕埋玉骨,花炫新妆,绿荷倚盖,翠莲房,修茎耸碧,嫩蕊摇黄,贮盈盈之真色,泛冉冉之天香。敛若凝羞,婉若含笑,仰若迎风,俯若窥沼,波静露寒,风清月晓。动嬉戏之游鱼,来翩翻之白鸟,蔼江湖之秋思,增园亭之幽渺。则有高世之士,味道之人,悟色香之妙觉,获圆通于见闻。深契无生,不离根尘,岂止玩其英华,揽其芬芳而已哉。言观其本,生于淤泥;言观其末,出于清漪。处汗秽而不染,体清净而不移。至理圆成,孰能知之?西方之人,强名为佛,以此取喻,其谁曰不?是以毗卢之座,千叶齐敷;花藏之海,十方咸出。惟植根之得地,爱开花而结实。功用既圆,退藏于密,返观至性之莲花,而又何资于造物?”

此赋可分三部分,前半以美女比荷花,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尔乃藕埋玉骨”以下极力赞赏荷花的自然美。“则有高世之士”以下写了佛教与荷花的联系。应当说咏荷花作简短的诗词较为容易,而作长赋则较难,以美女作比喻,花大量笔墨抒写了荷花的自然美,而“处汗秽而不染,体清净而不移。至理圆成,孰能知之”一句,又有周氏《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的同感,实际上也是他自己心境的写照。

李纲(1083-1140),宋邵武人,字伯纪。政和二年进士,官至太常少卿。靖康元年金兵包围北宋首都汴京,“李纲负天下之望,以一身舍为社稷生民安危,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宋史》)他反对迁都媾和,力主抗金,被主和派排挤而罢官。高宗金陵即位建立南宋以后,又任他为宰相,他主张联合两河义军抗击金兵,整军经武,亲自率兵收复失地。但高宗意存苟安,李纲执政70天,又被罢免,谪居武昌,次年移澧浦,自言“皆屈原放逐之乡”,愤而作《病牛》诗以自况:“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死后“忠定”。著有《梁溪集》120卷,朱熹作序。后世认为李纲为乱世之忠臣,像莲花一样高尚。


超赞

关注

我顶

无聊

路过

最新评论

今日宝应网

苏公网安备 32102302010261号

投稿邮箱:new10024@163.com

QQ:101615387 微信:new10024 手机:13951448391

今日宝应网—宣传宝应 了解宝应 服务社会 服务网民

( 苏ICP备14058410号-1 )

返回顶部